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构造地质学

  • 新丰江水库地震活动诱因综合分析及展望

    张鹏;孙新蕾;肖卓;

    新丰江水库位于广东省河源市,是华南陆块中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新丰江水库作为水库诱发地震的典型研究区,研究其地质和地震活动有助于了解板内地震与水库诱发地震共同作用的情况。国内多个团队通过密集台站观测,对新丰江水库地震活动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新丰江水库地震活动主要沿NW-SE方向分布,且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西北部地震活动呈现密集的团簇状分布格局,其空间分布主要受大坑南断裂和隐伏断裂共同控制;东南部地震则表现出更分散的分布特征。通过地震剖面分析进一步发现,该区域断层在浅部表现为高角度特征,而在深部则转变为低角度形态。在时间演化方面,新丰江水库地震活动呈现出明显迁移特征,早期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库区东南部;自2000年起,西北部开始出现显著的地震活动,且地震频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震级-频度关系显示库区西北部b值较高,且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库区东南部b值则变化较大,表明该区域的应力场可能存在较大变化,是未来可能诱发强震的区域。震源机制解研究显示早期西北部的发震断层为走滑性质,但在2015年后出现地震从走滑断层向倾滑断层迁移特征;东南部的震源机制解相对复杂,地震同时受走滑断层和正断层影响。总体来说,新丰江水库地震活动主要受到区域构造应力的影响,近些年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属性都呈现迁移的趋势。基于迁移特征,推测可能是水库蓄水活动导致了上覆水荷压力和孔隙流体压力的变化,促进了区域内应力的释放和地震迁移。后续工作可采用分布式光纤传感等新观测技术和深度学习等新方法对库区地下构造和断裂破裂过程进行更精细的研究。

    2025年03期 v.49;No.206 481-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3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挤压体几何学差异对褶皱冲断带演化的控制——基于数值砂箱模拟实验研究

    周芯宇;李江海;柳晨;

    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演化普遍受控于多种耦合互馈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或边界条件。已有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表明,造山过程中,相对较强板块作为挤压体挤压较弱板块,挤压体的几何形状对褶皱冲断带的形成及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砂箱物理实验通常遵循塑性流变学,忽略垂向载荷增加引起基底滑脱的均衡调整,无法对局部应变路径进行预测。因此,本文采用数值砂箱程序,基于MATLAB软件建立挤压体前倾角α分别为15°、30°、45°、60°、75°、90°的带有底部滑脱层的二维粘-弹-塑性数值砂箱模型,系统地研究褶皱冲断带的发育特征。实验结果表明:(1)前向的逆冲并不是缩进模型中唯一的变形机制,垂向隆起及沿着楔形两侧的边坡滑塌也会在正向和反向发生;(2)挤压体的几何差异影响了冲断层的发育、组合形式,以及相同挤压位移条件下逆冲斜坡的宽度;(3)当α=30°时,砂箱模型所形成的构造样式单一,前展式逆冲断层数量最多,分布紧密,此时挤压体前倾角最接近砂体的内摩擦角;(4)当α≠30°时,砂箱物质通过刚性挤压体与活动反冲断层之间的物质加积和反复压缩,形成砂箱模型的“有效挤压体”,改变了原本刚性挤压体的几何形状,进而影响褶皱冲断带后期演化。

    2025年03期 v.49;No.206 492-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7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软弱膏盐层系滑脱构造变形特征:以库车前陆盆地砂箱物理模拟为例

    莫涛;郭虹兵;刘恣君;潘杨勇;范坤宇;邓宾;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受控于软弱岩层滑脱层构造变形和差异剥蚀作用,从而导致褶皱冲断带系统构造解释多样性和油气勘探的复杂性。本文基于库车前陆盆地系统,针对不同厚度膏岩滑脱层系构造变形作用,通过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和野外地质调查等研究,揭示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导致软弱膏岩层系滑脱构造变形差异特征。滑脱层变形导致深-浅部地层变形特征具有差异性,深部层系受挤压缩短基底卷入变形发育逆冲叠瓦断层及其双重构造变形特征,浅部层系沿硅胶滑脱层顺层逆冲滑脱,形成冲起构造。受控多期冲断变形作用中-厚层硅胶砂箱模型滑脱层变形过程具明显的沿前陆盆地向断层断距减小的特征。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前陆坳陷发育厚层新生代膏盐岩,控制形成一系列复杂的盐相关构造和主断层带,软弱盐层对其上覆层系和下伏基底差异性调节作用,导致区域构造带深浅部脱耦作用显著。同构造沉积地层可能抑制膏岩滑脱多期次冲断变形作用,导致盐上层系滑脱变形相对较弱。

    2025年03期 v.49;No.206 507-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8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丽江-剑川断裂脆-塑性变形过程:来自碳酸盐岩显微构造特征的证据

    王中航;曹绍甫;吴荣琴;叶浩;周云;房艳国;宁文涛;

    由于空间上宏观流变学行为的分离特征,导致对摩擦破裂(脆性变形)及塑性变形的认识产生空间割裂,即地表发生脆性变形,而地球深部发生塑性变形。天然变形碳酸盐显微构造研究以及碳酸盐地震速率变形实验研究均表明,脆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可能在碳酸盐地震变形过程中均有发生。本次研究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对我国滇西北地区丽江?剑川断裂内碳酸盐断层岩进行了详细的显微构造分析,发现断层岩由不规则碎斑以及松散高孔隙度细粒方解石基质组成,其中不规则碎斑由致密细粒方解石和残留斑晶组成。碎斑内部细粒方解石发育强形态优选方位及明显的结晶学优选方位,残留斑晶发育大量亚颗粒,其粒度与细粒方解石晶粒接近。旋转轴分析表明碎斑位错蠕变变形过程中主要激活■螺位错、■刃型位错、■刃型位错。颗粒分析结果表明,相对碎斑内部的细粒方解石颗粒,松散高孔隙度区域的方解石颗粒直径、长短轴比均更小,说明其后期经历了明显的研磨作用和碎裂流变形。本次研究认为在丽江?剑川断裂地震滑移过程中,碳酸盐断层岩随断裂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形机制的演化过程,包括滑移中期高温下的位错蠕变机制以及后期断裂逐步停止过程中的碎裂流脆性变形机制。

    2025年03期 v.49;No.206 520-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3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构造地质与成矿学

  • 胶东大尹格庄超大型金矿床矿体空间分布规律及深部找矿预测

    刘向东;丁正江;杨真亮;闫春明;魏喻吉;解天赐;杨伟;李瑞翔;王慧;

    大尹格庄金矿床位于全球第三大金矿集区——胶东金矿集区招平断裂成矿带中段,累计探明金资源量180余吨,是近年来在500~2000 m深度找矿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大尹格庄金矿床主要由(1)号和(2)号两个矿体群组成,矿体形态和分布严格受控于招平断裂,矿体主要赋存于主裂面下方0~90 m范围内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及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内。控矿的招平断裂在0~-2000m标高范围断裂倾角呈现陡-缓转折的阶梯式变化,金矿化富集区主要分布于断裂倾角转折和相对较缓的台阶部位。矿体总体向NNE向侧伏,向NEE向倾伏,且沿倾伏方向具有分段富集且富矿段之间具有近似等间距的规律。按此规律,预测(1)号矿体102~114号勘探线-1800~-2200m标高范围及(2)号矿体118~126号勘探线-1800~-2200 m标高范围为深部有利赋矿位置,圈定找矿靶区两处。体含矿率法预测大尹格庄金矿床-1800~-4000 m潜在金资源211~257 t。靶区验证结果显示预测方法有效可靠,为矿区深部找矿提供了有力指导。

    2025年03期 v.49;No.206 53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7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广西丹池成矿带五圩矿田拔旺Sn-Zn矿床成因分析及深部找矿意义

    伍静;李志;梁韦康;朱敏杰;杨泽豪;赵羽昆;吕堂安;全毅博;梁华英;

    拔旺矿床位于丹池成矿带五圩矿田的西北部,是近期发现的一个中型Sn-Zn矿床,其脉石矿物以菱铁矿为主,为丹池成矿带及世界都少见报道的菱铁矿脉型Sn-Zn矿床。本研究通过对该矿床锡石U-Pb年龄、微量元素组成及碳酸盐矿物Sr同位素分析,探讨其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拔旺菱铁矿脉型Sn-Zn矿床可分为以闪锌矿?锡石?毒砂?黄铁矿?菱铁矿?方解石(较少)?石英(微量)±磁黄铁矿±萤石矿物组合的早成矿阶段,以黄铁矿?方解石±闪锌矿±萤石±菱铁矿±石英为主的晚成矿阶段。锡石LA-ICP-MS U-Pb成矿年龄为90.2±1.1 Ma(MSWD=0.98,n=46),与丹池成矿带内其他矿田锡多金属矿床成矿年龄(~90 Ma)一致。拔旺Sn-Zn矿床锡石Fe-W组成特征与花岗岩有关锡矿床一致,显示其具有花岗岩型锡矿床成因属性,而其Fe与Nb+Ta关系及高的Zr/Hf值(~80),表明其与深部矽卡岩化有关。早阶段矿化菱铁矿(~(87)Sr/~(86)Sr)_i值在0.710301~0.712719之间,与丹池成矿带锡矿有关花岗岩的值基本一致,而晚阶段矿化方解石的(~(87)Sr/~(86)Sr)_i值为0.708230~0.708681,与全球泥盆系?二叠系灰岩的值一致,表明早阶段矿化成矿物质及流体主要来自基底部分熔融花岗岩,晚阶段矿化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综合分析认为拔旺Sn-Zn矿床与花岗岩有关,深部可能发育矽卡岩型锡矿床,加上矿田内箭猪坡矿床深部也发现锡锌矿床,推测五圩矿田深部具良好的锡矿床找矿潜力。

    2025年03期 v.49;No.206 550-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7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滇东南白牛厂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银的赋存状态及富集规律

    冯英伦;任涛;张琪;黄建国;易友根;罗兴万;管申进;

    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地区薄竹山花岗岩体北西侧,矿体呈透镜状或似层状沿F_3断裂带赋存于中寒武统田蓬组和龙哈组碳酸盐岩和片岩中。为查明该矿床银的赋存状态和空间分布规律,本次研究开展了详细的矿相学观察和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该矿床中银主要以独立银矿物和类质同象形式存在。独立银矿物主要有黝锑银矿[(Ag_(4.89),Cu_(4.21))_(9.10)Fe_(2.18)Sb_(3.47)S_(13)]和银黝铜矿[(Ag_(2.40),Cu_(7.10))_(9.50)Fe_(1.77)Sb_(3.80)S_(13)],其次为深红银矿(Ag_(2.66)Sb_(0.90)S_3)、脆银矿(Ag_(4.88)Sb_(0.94)S_4)和辉银矿(Ag_(1.83)S)。独立银矿物多呈不规则状、短柱状分布于方铅矿边缘及裂隙中。类质同象形式的银主要赋存于方铅矿中(Ag含量为1316~19147μg/g,平均值5485μg/g),其次为黄铜矿(Ag含量为62.5~553μg/g,平均值206μg/g)和闪锌矿(Ag含量为1~34.1μg/g,平均值7.54μg/g)。方铅矿中Ag浓度<0.005 mol%时,Ag与Sb、In、Sn、As呈明显的正相关性,指示其替换机制为:Ag~++Sb~(3+)?2Pb~(2+)、Ag~++In~(3+)?2Pb~(2+)、Sn~(4+)+2(Ag,Cu,Tl)~+?3Pb~(2+)和As~(3+)+Ag~+?2Pb~(2+);Ag浓度>0.005 mol%时,Ag与Bi呈明显的正相关性,主要替换机制为:Ag~++Bi~(3+)?2Pb~(2+)。该矿床与薄竹山晚白垩世花岗岩有成因联系。空间上Ag平均品位由南向北(远离花岗岩体)逐渐升高,可能主要受控于成矿流体由南向北运移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Pb~(2+)、Zn~(2+)、Ag~+等金属离子络合物解体并部分发生沉淀,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进入方铅矿等硫化物中,在南部形成低银的方铅矿,在中部形成独立银矿物组合(银黝铜矿?黝锑银矿?深红银矿?脆银矿)及中等银含量的方铅矿,在北部形成辉银矿及银含量高的方铅矿。

    2025年03期 v.49;No.206 562-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2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熊耳山沙沟脉状Ag-Pb-Zn矿床构造变形序列与控矿构造特征

    杨明建;张达;张鑫明;刘松岩;聂胜强;未国栋;王轩;葛保京;三忠军;杨军伟;牛元哲;

    沙沟脉状Ag-Pb-Zn矿床是熊耳山地区最大的Ag-Pb-Zn矿床之一。矿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矿体的展布严格受断裂控制。矿脉主要以发育Ag、Pb、Zn及少量Au矿化为特征,根据矿物组合特征及穿切关系,划分出四个成矿阶段,分别为(1)石英?菱铁矿阶段;(2)暗色闪锌矿阶段;(3)方铅矿?银?浅色闪锌矿阶段;(4)石英?碳酸盐阶段。通过详细的野外勘查分析各组控矿断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恢复构造应力场,解析构造变形样式及构造控矿特征,识别出研究区自中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4期构造变形事件:D_1期为晚三叠世N-S向挤压背景,区内形成NE-SW向左旋剪切断裂,以及N-S向与NNE-SSW向次级裂隙,奠定了研究区的基本构造格架;D_2期为早侏罗世NW-SE向挤压背景,早期形成的不同方向断裂被再次激活,NE-SW向断裂表现为逆断层性质,N-S向断裂呈左旋压扭性特征;D_3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近E-W向伸展背景,N-S向断裂呈张性特征,NE-SW向断裂再次发生左旋张剪性运动,并形成新的次级NNE-SSW向断裂。主要控制着第一、第二阶段的矿化过程。辉绿玢岩脉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研究区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时间应该不早于160 Ma左右;D_4期为早白垩世中期NW-SE向伸展为主的应力背景,NE-SW向和NNE-SSW向断裂呈张性特征,N-S向断裂主要表现为右旋张剪性特征,并控制着第三、第四阶段的矿化过程,银铅锌矿化达到顶峰。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控矿构造具有多期次叠加、等间距分布、多序次控矿的特征,并进一步识别出至少存在四级构造。断裂的多期叠加、反复激活是形成多序次断裂的前提,也是形成富矿体的关键。

    2025年03期 v.49;No.206 574-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2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湘南长城岭铷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和找矿意义

    班美娟;王雷;毛景文;朱恩异;文一卓;张海旭;张永宁;郭润泽;

    长城岭铷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是近年来在老矿区新发现的超大型铷(铌、钽)稀有金属矿床。该矿床以花岗斑岩为成矿母岩,已圈定出三个方向7个铷矿体,但其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研究仍较为薄弱。本次研究选择矿区不同方向代表性岩体(NE向乌鸦山岩体、NW向风吹罗带岩体和长城岭岩体、近SN向塘下垄岩体)开展构造-蚀变分带、岩石地球化学和岩相学等方面的研究,总结矿区内铷矿体的地质特征、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为花岗斑岩型铷多金属矿床提出找矿方向。矿区内花岗斑岩体均具有高分异、全岩铷矿化的特点,其中NW向风吹罗带隐伏岩体Rb含量最高(1090~1900μg/g,平均1410μg/g),云母是主要的富铷矿物;矿区内断裂构造交汇部位及次级构造发育地段控制了花岗斑岩型铷矿的分布,隐伏岩体顶部的蚀变花岗斑岩是富铷矿体产出的有利部位;与铷多金属成矿有关的花岗斑岩形成于印支晚期;岩体顶部绢英岩化、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次生白云母化蚀变对铷等稀有金属矿化富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花岗斑岩型铷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为同类型矿床找矿勘查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拓宽了铷多金属矿床的研究视野。

    2025年03期 v.49;No.206 598-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6K]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疆达布达尔地区萤石矿床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李晓婕;陈梦婷;刘晓强;赵玉京;何超;裴宇轩;陈朝莹;

    新疆达布达尔地区萤石矿床位于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的西端,为该区重要的找矿成果之一。矿体由众多萤石?方解石脉构成,主要分布于中新世碱性正长岩和志留系温泉沟组中,明显受断裂控制。为了认识达布达尔地区萤石矿的成矿过程和探讨其成矿时代、成矿流体特征及物质来源,本文系统开展了年代学、矿物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C-H-O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榍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萤石矿化形成于中新世时期(~10.5 Ma)。萤石与方解石具有相似的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和高场强元素Th、U、Y,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呈现出明显的Eu负异常。富液两相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为中低温(86.2~204.9℃)简单NaCl-H_2O热液体系。萤石H-O同位素(δD_(V-SMOW)=-138.5‰~-95.8‰;δ~(18)O_(V-SMOW)=-10.3‰~2.0‰)与方解石C-O同位素(δC_(V-PDB)=-7.5‰~-6.7‰;δ~(18)O_(V-SMOW)=11.4‰~13.9‰)表明,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并混入了少量岩浆水。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认为成矿物质F来源于区内深部碱性岩浆、Ca主要源自志留系温泉沟组。因此,达布达尔地区萤石具有热液成因,萤石沉淀与成矿热液沿构造带和温泉沟组发生强烈水岩反应有关。

    2025年03期 v.49;No.206 618-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5K]
    [下载次数: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江南造山带彭山锡多金属矿床花岗岩黑云母成分特征及其成矿指示

    王留磊;章荣清;陆建军;罗博霖;齐振楠;

    彭山锡多金属矿床地处江南造山带中段,其形成与花岗岩岩浆演化和热液作用过程密切相关。彭山花岗岩具有高硅(SiO_2=75.00%~78.78%)、富碱(K_2O=4.56%~5.19%、Na_2O=2.18%~3.64%)、低钙(CaO=0.32%~0.47%)、贫镁(MgO=0.08%~0.13%)的特征,A/CNK值较高(1.07~1.16),属于过铝质花岗岩。花岗岩全岩稀土元素含量低(∑REE=50.3~80.5μg/g),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和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强烈的Ba、Sr、Ti亏损,为高分异花岗岩。花岗岩磁化率(1.47~11.79 emu/g)较低,属于还原性钛铁系列花岗岩。矿区内岩体由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与中粒二云母花岗岩组成,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以铁叶云母为主,二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以黑鳞云母为主。由黑云母花岗岩向二云母花岗岩,F含量升高,黑云母Fe~(3+)/Fe~(2+)值升高,K/Rb与Nb/Ta值降低,成矿元素Sn与W等含量升高。彭山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属于高分异的S型花岗岩,其在还原条件下的高度结晶分异作用为Sn的富集成矿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5年03期 v.49;No.206 634-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鄂东南地区殷祖岩体中榍石、黑云母、斜长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周润杰;文广;孙悦;吴昌雄;朱金;秦志军;刘晓阳;熊意林;程孝增;魏克涛;蔡恒安;尚世超;周豹;

    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鄂东南地区西南缘的殷祖岩体主体为石英闪长岩,少量闪长岩和辉长岩。殷祖石英闪长岩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迄今为止在殷祖岩体或其接触带中尚未发现具有工业意义的铜多金属矿床,而该区其他几个具有埃达克岩属性的岩体均形成了若干大?中型铜多金属矿床。本文系统研究了殷祖岩体石英闪长岩和闪长岩中榍石、黑云母和斜长石的地球化学组成特征,以探讨岩浆的性质和演化过程,并结合最新找矿成果,揭示其成矿潜力。分析结果表明,殷祖石英闪长岩和闪长岩中黑云母估算水含量分别为1.61%~3.01%和2.52%~3.17%,指示结晶熔体具有富水特征。岩体中黑云母的变价元素含量能够有效指示结晶熔体的氧逸度特征,在黑云母Fe~(3+)-Fe~(2+)-Mg三角图解中,石英闪长岩和闪长岩中黑云母分别落在ΔNNO~ΔHM和ΔFMQ~ΔNNO范围内,表明石英闪长岩中黑云母结晶时的岩浆具有比闪长质岩浆更高的氧逸度。石英闪长岩和闪长岩中斜长石颗粒自核部至边部,其钙长石、Fe以及Sr元素的含量呈现出震荡变化的特征,暗示岩体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综合殷祖岩体矿物学特征,认为其具有富水、高氧逸度的特征,这些属性与该区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相似,表明殷祖岩体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由于殷祖岩体的围岩主要为志留系碎屑岩,缺乏形成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有利围岩条件,加之该岩体侵位深度和剥蚀程度均较大,今后应着重在岩体内部寻找岩浆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在深部岩体与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接触带及岩体内部碳酸盐岩捕虏体中寻找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同时在岩体外围层间破碎带中加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找矿工作。

    2025年03期 v.49;No.206 64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4K]
    [下载次数:9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岩石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

  • 鲁西地区中生代高镁闪长岩辉石和角闪石的成分与结构特征:华北克拉通陆内岩石圈改造作用记录

    郭军;黄小龙;贺鹏丽;钟军伟;

    本文对鲁西地区早白垩世金岭辉长闪长岩中的辉石和角闪石进行了详细的成分与结构研究,以限定其岩浆演化过程,并探讨华北克拉通陆内岩石圈的组成、性质及中生代改造作用。反环带单斜辉石边部与无环带单斜辉石具有相似的主量元素组成,与无环带斜方辉石和正环带斜方辉石边部具有相似的Mg~#值,它们应结晶于成分相似的镁铁质岩浆。反环带单斜辉石幔部与正环带斜方辉石核部也具有相似的Mg~#值,且分别具有与鲁西地区高镁闪长岩中的堆晶辉石岩捕虏体的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相似的主量元素组成,表明幔源镁铁质岩浆曾在中—下地壳侵位和固化,导致形成新的下地壳组分。反环带单斜辉石幔部的Ti/Fe~(3+)和Al~Ⅳ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其平衡熔体来源于富水高氧逸度的地幔源区,而无环带单斜辉石和反环带单斜辉石边部呈正相关,其平衡熔体可能形成于贫水低氧逸度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另外,反环带单斜辉石核部与女山下地壳麻粒岩包体的单斜辉石具有相似的主量元素组成,可能为岩浆上升过程中捕获自华北古老下地壳的捕虏晶,而碎斑状斜方辉石在主量元素成分上类似于华北麻粒岩残留体斜方辉石,指示研究区中生代下地壳可能存在经历过熔体抽离的麻粒岩残留体。岩浆成因单斜辉石均具有相似的、变化的结晶温度(997~1128℃)和压力(0~5.39 kbar),应形成于中-上地壳的岩浆通道系统。辉长闪长岩中的角闪石呈基质或为辉石的增生边,具有相似的成分特征,记录了相似的T-p-fo_2-H_2O条件,其平衡岩浆中存在地壳组分贡献。鲁西中生代高镁闪长岩具有不均一的岩浆源区,并在地壳经历了复杂的岩浆演化过程。本文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的岩石圈地幔高度不均一,下地壳也经历了岩浆注入、部分熔融和镁铁质岩浆堆晶等改造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陆内高镁闪长岩的成分。

    2025年03期 v.49;No.206 661-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7K]
    [下载次数:10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东昆仑造山带中东段海德乌拉铀矿区印支期酸性花岗斑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戴佳文;段建华;李彦强;孙立强;林俊杰;王凯兴;赵生辉;白强;张宇宏;刘松林;

    为探讨东昆仑中东段海德乌拉铀矿区花岗斑岩的成因、演化,以及其与铀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本文对采自该区的花岗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海德乌拉花岗斑岩的结晶年龄为240±2 Ma(MSWD=0.69,n=9),属于中三叠世岩浆活动产物,与区内铀成矿作用时代基本一致。该花岗斑岩具有富硅(SiO_2=75.41%~76.71%)、富碱(K_2O+Na_2O=7.54%~7.84%)、贫P_2O_5(0.01%~0.02%)、低Mg~#(3.2~17)的特征。锆石ε_(Hf)(t)值为–10.2~–2.5,主要集中于–4.5~–3.0之间。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海德乌拉花岗斑岩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其源岩为下地壳镁铁质岩石,并有少量古老地壳物质加入。综合前人对东昆仑中东段岩浆岩和沉积岩的研究结果,认为海德乌拉花岗斑岩在板片俯冲作用下,由地壳物质熔融形成。结合前人对海德乌拉铀矿床的研究结果,认为花岗斑岩的侵入可能与同期辉绿岩一起为区内铀成矿带来了更多的热源和成矿流体,为铀成矿作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2025年03期 v.49;No.206 67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0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卡拉麦里缝合带晚石炭世构造体制转换:来自七角井-巴里坤地区莫哲巴依萨依基性岩的启示

    刘增鑫;高峰;程远锋;郭瑞清;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是东天山地区卡拉麦里缝合带从大洋俯冲到弧-弧/弧-陆碰撞构造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在北天山造山带七角井-巴里坤地区,莫哲巴依萨依角闪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06 Ma,表明形成于晚石炭世。其全岩具有较高的Al_2O_3(15.91%~17.71%)和TiO_2(1.55%~2.24%)含量,P_2O_5(0.26%~0.42%)和碱(Na_2O+K_2O=3.04%~5.80%)含量低。岩石的微量元素组成表现出轻微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相对富集Rb、Ba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类似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E-MORB)特征。其不相容元素比值(Nb/Ta和Zr/Hf)及其较高的Rb/Nb、U/Th和Ba/Nb值,表明地幔源中存在俯冲板块含水流体的交代作用。样品的(~(87)Sr/~(86)Sr)_i(0.703675~0.703922)较低、ε_(Nd)(t)(+5.8~+6.4)值较高,指示母岩浆可能源自类似E-MORB型的软流圈地幔、岩石圈地幔和俯冲板块的含水流体所组成的混合地幔源。基于此,提出了板片断离的模型来解释莫哲巴依萨依岩体的成因。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卡拉麦里缝合带从俯冲到弧-弧/弧-陆碰撞的构造转换可能发生在306~300 Ma。

    2025年03期 v.49;No.206 693-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3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羌塘东部玉树地区阿多中三叠世A型流纹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许传兵;王强;王军;但卫;刘金恒;李五福;王秉璋;李善平;王春涛;王子龙;

    本文报道了羌塘东部玉树地区阿多流纹岩的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锆石SIMS定年结果为244.6±4.4 Ma(MSWD=0.5,n=17),表明其形成于中三叠世。流纹岩富硅(SiO_2=69.31%~73.42%),贫镁(MgO=0.27%~0.45%),富碱(Na_2O+K_2O=7.42%~10.00%),富集轻稀土元素以及Zr、Hf、Th和U等元素,亏损Sr、Eu、Nb、Ta、P和Ti等元素。岩石具有高的10000×Ga/Al(3.25~4.66),Zr(566~725μg/g)、Zr+Nb+Ce+Y(744~1532μg/g)以及锆石饱和温度(平均927℃),表明其具有A_2型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流纹岩具有比较均一且正的ε_(Nd)(t)值(+0.52~+1.01)和较年轻的两阶段Nd同位素模式年龄(939~977 Ma),显示其源区有新生地壳组分,可能来自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该流纹岩可能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板片北向俯冲引起的弧后拉张环境。

    2025年03期 v.49;No.206 712-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3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海南岛晚白垩世煌斑岩岩浆活动:深俯冲流体循环的产物

    杨娇;温淑女;王选策;庞崇进;何平;齐重向;梁航;

    煌斑岩对于理解地球系统深部流体循环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以在海南儋州大王岭地区发现的煌斑岩脉为重点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揭示煌斑岩脉的岩石成因,从而构建煌斑岩岩浆活动与深部流体循环的有机联系。分析结果表明煌斑岩脉形成于92.2±2.1 Ma,为晚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样品具有低硅(SiO_2=45.79%~53.63%)、高镁(MgO=6.24%~19.79%)、高钾(K_2O/Na_2O=0.71~25.1)的特征,富集流体活动性元素(Rb、Ba、Th等)、亏损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_N=22.2~30.5),表明其来源于受流体交代富集的源区。样品具有高(~(87)Sr/~(86)Sr)_i(0.70947~0.71042)、低ε_(Nd)(t)(–5.43~–4.25)特征,指示其起源于EMⅡ型地幔源区,为富水含金云母?角闪石石榴子石相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母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单斜辉石和金云母的分离结晶作用。煌斑岩与同期基性岩具有典型的板内基性岩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资料,推测海南岛晚白垩世煌斑岩形成于陆内伸展拉张构造背景,为遭受深俯冲板片析出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因此,海南岛晚白垩世煌斑岩能够有效示踪陆内伸展拉张背景下岩石圈地幔与深俯冲流体循环的相互作用。

    2025年03期 v.49;No.206 724-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7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粤中白云山(广州-博罗)片麻状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和Hf-O同位素特征

    杨东生;傅斌;程浩;

    华南早古生加里东造山运动产生了大量的过铝质花岗岩,对这些花岗岩形成与壳幔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仍存在分歧。白云山地区是联系云开地体和武夷地体的重要枢纽,地表露头分布着众多加里东期片麻状花岗岩。本文对两个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O同位素分析,旨在明确有关岩体母岩浆的深部源区属性及地幔对成岩的物质贡献。广州帽峰山和博罗下峒的花岗岩形成年龄分别为449.5±2.5 Ma和426.0±4.7 Ma,结合前人资料,白云山地区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时间可大致约束在450~430 Ma之间,对应加里东造山带构造转换(约400 Ma)的前后时间段。下峒花岗岩中3个锆石捕虏晶的年龄为496±8.5 Ma,有关的岩浆活动或地壳深熔作用代表着华南早古生代郁南运动在白云山地区的响应。帽峰山花岗岩锆石εHf(t)值和δ18O值分别为–4.4~–0.9和3.58‰~7.26‰,反映其母岩浆衍生自区内中元古代中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下峒花岗岩中岩浆锆石εHf(t)值和δ18O值分别为–20.4~–1.8和8.32‰~11.2‰,且含丰富的残留锆石和少量捕虏晶锆石,表明其岩浆源区主体为新太古-早中元古代地壳,但有更晚形成地壳物质的明显同化。

    2025年03期 v.49;No.206 739-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7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其他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征稿简则

    <正>(投稿、审稿、全文下载、稿件处理进度查询:http://www.ddgzyckx.com/)1学科范畴《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刊登内容涉及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矿床学、成矿预测、岩石矿物与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大陆边缘地质等多个学科和领域。重点登载原创性和开拓性的学术论文,以及具有学科前瞻性、前沿性的研究评述。2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2.1作者通过本刊网站投稿时,编辑部默认为:作者承诺此稿只投给《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没有一稿多投。全体作者已审阅,同意投稿本刊。2.2每篇论文应依次包括如下几个部分:(1)文章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大学请写明院或系名,所在城市名与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2)首页底部标明:(1)项目资助(包括项目编号);(2)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份、学位、职称、专业或主要研究方向以及联系电话和E-mail地址、QQ号码);

    2025年03期 v.49;No.206 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